陈乔年,男,汉族,安徽怀宁人,1902年出生,1928年6月6日牺牲。
陈乔年的少年时代是在故乡安庆度过的。曾随叔祖父去过东北和北京,1908年入私塾读书,辛亥革命后改进学堂。自幼勤奋攻读,学业进步很快。从童年起,他就和哥哥陈延年生活、学习在一起,但其相貌性格大不相同。
他活泼开朗,喜欢说笑打闹。虽然出身封建官僚家庭,从小受过封建教育,但其救国救民的志向日趋坚定。1915年到上海求学,1917年考进上海复旦大学。一面攻读法语,一面研究传入中国的各种社会思潮,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一度将无政府主义误认为“救世的良药”,而成为无政府主义的信仰者。曾帮助陈延年组织“进化社”,创办《进化》杂志,积极开展宣传无政府主义的活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他热情支持广大学生的爱国行动。
同年12月下旬,赴法国巴黎勤工俭学。先在巴黎半工半读,后到里昂一家工厂当翻砂工,以顽强的毅力克服各种困难,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勤工俭学。1921年起,他对自己信仰产生怀疑,转而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研究。
曾与陈延年一起参加留法勤工俭学学生举行的三次重大斗争。在赵世炎、周恩来等人的帮助下,先后参加旅欧共产主义组织的筹备工作。
1922年6月,弟兄俩出席在巴黎郊区布伦森林举行的“中国少年共产党”成立大会,成为少共的第一批成员,帮助印刷和装订“少共”的机关刊物《少年》月刊。
1922年秋他加入法国共产党,经常出席法共会议,定期过组织生活,交纳党费,还多次参加法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示威游行,同法国的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并肩战斗。
同年底,中共中央正式承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员,并组建中共旅欧支部。在法期间,他与萧三合作,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国际歌》歌词译成中文,以便大家传唱。
1923年3月,中共旅欧支部指示他和赵世炎、王若飞等人离开法国赴俄国,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其间,除专心致志学好各门课程外,曾将列宁的《社会主义国际的地位和责任》一文译成中文,刊登在1925年出版的《新青年》杂志上。
1924年冬,他奉中共中央之命回到北京,担任中共北京地委组织部长,1925年1月由北京到上海,先后出席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团中央候补执行委员。
不久,中共北方区委正式成立,他改任区委组织部长,在李大钊直接领导下,为北方党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同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病逝,他和李大钊、赵世炎发动了3万群众参加追悼孙中山先生的活动,并采取各种形式,宣传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使党所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更加深入人心。
6月初,他和李大钊、赵世炎发动和组织北京工人、学生、市民、乃至郊区的农民,先后举行三次大规模的反帝示威游行,声援上海工人的英勇斗争。
1926年3月18日,他与李大钊、赵世炎领导北京总工会联合200多个群众团体,按预定计划在北京天安门前集会,会后组织2000多人参加的请愿团,到执政府要求“驳谍”“驱使”。
遭到段祺瑞政府的反动军警疯狂的屠杀,从而制造了著名的“三一八”惨案。惨案发生时,他在请愿团的前面指挥队伍,不顾生命危险,会同李大钊、赵世炎等布置群众退却。
他因躲闪不及,胸前被敌刺伤,鲜血染红了衣襟,他忍着剧痛,继续指挥群众撤退,后被送进医院治疗,没等伤口痊愈,便出院继续为革命奔走。其间,他和李大钊一起,积极筹办印刷《向导》(党中央的机关刊物)和《政治生活》(北方区委的机关刊物)的印刷厂。
还利用晚上时间为党的刊物撰写文章或为训练班准备讲稿。1926年下半年,他被选为北方区出席中共“五大”代表,奉命在上海工作了一段时间。1927年春,他由沪赴汉。4月底参加中共“五大”,被选为五届中央委员。
“五大”以后留在武汉,担任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并代组织部长李维汉主持工作。大革命失败后,党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批判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制定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和实行土地革命的总方针。
他在会上坚决拥护会议的决议,并对他父亲的错误进行了批评。中共“八七”会议后,中央调他担任中共湖北省委组织部长。那时,武汉又完全处于白色恐怖之中,环境极为险恶,但他不畏艰险,常常奔走于大江两岸。后因疲劳过度,得了伤寒病,同志们秘密地将他送到汉口德国医院治疗。
病愈后,他立即走上斗争第一线。不久,被任命为中共中央长江局委员。同年秋,党中央机关从武汉迁移上海,他调任中共江苏省委组织部长,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下坚持地下斗争,使大革命失败后遭受严重破坏的党的各级组织得以恢复和巩固。
1928年2月26日,他在英租界北成都路刺绣女校秘密主持召开各区特派员及各产总主任联席会议。由于叛徒告密,敌人突然包围了会场,他和郑复他、许白昊等江苏省委和上海总工会负责人全部被捕,押往上海龙华敌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
敌人百般利诱,未能使他屈服。狱外党组织多方营救,也未能奏效。1928年6月6日,他在上海的龙华枫林桥畔英勇就义。他牺牲后,党在《布尔什维克》杂志上撰文悼念,追述缅怀他的革命业绩和英勇精神,勉励人们为革命事业奋斗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