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它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有独特的非遗美食吸引着八方食客。7月21日“织梦草语实践团”继续出发踏上了寻找渭南非遗美食之路。
历史悠久的时辰包子
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个卖包子的人叫张懦坤,他的包子味道特别香美,远近驰名,供不应求,时辰一过就买不到了,“时辰包子”也就因此而得名。在实践的过程中,成员们听渭南本地人说时辰包子有三个讲究:“站”的直,“准”个时,“热”个吃。所谓“站”的直,指的是包子“僧冠状”的外形,这就要求包子的发面稍“硬”一点,以保证蒸好的包子不会塌下去;所谓“准”个时,指的是吃时辰包子一定要按时按点去,去晚了就吃不上新鲜包子了;所谓“热”个吃,指的是包子一定要趁热吃,方能最大限度享受到包子的松软可口、咸香四溢,不辜负这一传承千年的美味。“白面细皮僧帽装,油渗包皮呈金黄。香飘招徕行人步,油而不腻味道长”。这便是旧时对久负盛名的渭南时辰包子的一首赞美诗。
渭南豆腐泡
每当向渭南本地人询问豆腐泡时,那淳朴的关中方言“美得太,嫽扎咧!”都会脱口而出,这不仅仅是对豆腐泡美味的肯定,更是对家乡美食最真挚的赞美。实践团成员通过询问店内食客,了解到它的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是渭南地区传统豆腐制作技艺的典型代表。其独特之处在于选用优质黄豆,经浸泡、磨浆、过滤、煮沸等工序,再经过手工压制成形,最终形成一个个晶莹剔透、口感软嫩的豆腐泡。一份豆腐泡的制作,从选材到制作的每个环节都体现着精益求精的传统精神,也体现着渭南人对美食的敬畏之心。渭南的豆腐泡,是味觉与情感的双重盛宴,是来到渭南这座城市必须要打卡的一道美食,毕竟出了渭南还真不一定能吃上这份美味。
健康与传统的结合荞麦饸饹
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乔麦最降气宽肠,故能炼肠胃滓滞,而治浊滞、泄痢、腹痛、上气之疾。” 饸饹,古代称之为“河漏"。据有人考证说此食物在元代已经有了,根据是元人王桢著的《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河漏”、“饸饹”,两者在读音上无论按普通话还是陕西腔都很相近,所以经过流传称之为“饸饹”。
荞面饸饹,这道源于古代的美食,不仅是一道味蕾上的享受,更是一份文化的传承。在品味饸饹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深邃麦饸饹,以它独特的风味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成为了健康饮食与传统文化的完美结合。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继续传承这份美食,让它在新时代的餐桌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合影留念
从时辰包子的过时不候,到豆腐泡的古法制作,再到荞麦饸饹的健康理念,它们不仅仅是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文化与传统的传承。在品尝这些美食的过程中,我们仿佛能穿越时空,感受到老一辈渭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传统的坚守。
这次渭南非遗美食之旅,让实践团成员亲身体会到了渭南非遗文化的璀璨。在这片古老而充满魅力的土地上,每一口美食都蕴含着故事,每一道菜肴都是文化的载体。让我们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品味渭南的文化,让这些非遗美食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美味记忆,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文化与传统在舌尖上延续。